演练的结果,往往是火器部队凭借着远程火力的压制和爆炸物的冲击力,以较小的代价,取得了胜利。
尤其是在模拟攻坚和防御的场景中,火器的优势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一次次的实战演练,如同最有力的证据,逐渐打消了老将们的疑虑。
林羽趁热打铁,鼓励老将和年轻将领一同学习火器战术。
他不再将火器营视为一个孤立的兵种,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步兵、骑兵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。
比如,让火枪兵在步兵方阵的两翼提供火力掩护。
比如,让炮兵在战前对敌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。
比如,让骑兵在火器打击造成混乱后,起决定性的冲击。
新的战术理念,在不断的摸索和演练中,逐渐成型。
对于工坊内部的矛盾,林羽则采取了更为柔和的方式。
他组织了技术交流会,让掌握新技术的年轻工匠(如路绍团队的成员),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,坐在一起,互相交流,互相学习。
年轻工匠讲解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率和质量稳定性。
老师傅们则分享他们在材料选择、火候控制、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。
林羽鼓励他们取长补短,将传统技艺的精华,与新的科学方法相结合。
他还设立了技术改进奖励机制。
无论是谁,只要能对现有的生产工艺或工具进行有效的改良,提高效率或质量,都能获得丰厚的奖励和荣誉。
这种激励机制,极大地激了工匠们的创造热情。
一些原本固守传统的老师傅,在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后,也开始尝试着接受和学习。
而对于官僚体系的管理难题,林羽则将目光投向了平西学堂。
他开始有计划地从平西学堂选拔那些在算术、工程、管理等方面表现优异的毕业生,将他们派往秘密工坊或者重要的工程项目,担任管理职务。
这些年轻人,虽然缺乏经验,但他们掌握着林羽传授的新知识,理解新技术的原理,也更认同林羽的理念。
他们的到来,为工坊和工程的管理,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专业性。
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工匠沟通,能够更科学地制定计划,能够更有效地监督质量。
新旧理念的碰撞与融合,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。
林羽并未急于求成,他用耐心和智慧,引导着这场变革。
他用实实在在的成果,证明着新技术的优越性。
他用开放包容的态度,促进着新旧力量的融合。
他用清晰明确的目标,引领着雍凉朝着更强大、更先进的方向,稳步前进。
阻力在逐渐消解,共识在慢慢凝聚。
雍凉这片土地,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蜕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