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些年还是不少的。”
郭康回答:“大明开国那会儿,情况也差不多吧。我看他们那个逃兵比例,大概就知道情况了。”
“哪个逃兵?”
朱文奎没反应过来。
“就是之前讨论卫所的时候,你说北伐那会儿,卫所兵三年跑了四万多人,你太爷爷连忙派人清查的事情。”
郭康说:“那会儿我不太懂,后来看了些档案,才知道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。”
“逃兵的数量,受到纪律和士气的影响。纪律越严格,士气越高昂,逃亡的人就会越少。几十万卫所兵,才跑了这么点。那会儿的明军,士气可是真的高。”
朱文奎等人一时还不太理解,毕竟他们第一反应也是跟欧洲人比。但这会儿的欧洲军队,每年跑掉一半都很正常。如果遇到环境不好的时候,还可以更多,实在没什么可比性。
到了三十年战争的时候,古斯塔夫的军队,能在半年里跑掉。年,苏格兰的汉密尔顿侯爵率领六千军队去支援他,结果到地方才四个月,这些以勇猛好战出名的苏格兰佣兵,就只剩下oo个人了,其中大部分都是逃亡,而这会儿他们还没上战场呢。
拿“后世”
资料作对比,是因为那会儿古斯塔夫的新军至少有人数登记了。而这会儿的很多军队,干脆就是个军事城镇。各种人员你来我往,不断有人离开,又不断有人被佣兵队长们拉过来。现在手底下有多少人,主将自己都未必知道……
再说,就算比赢了,其实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。可能得纵向对比下其他时代,才有一些感觉——比如,按现代资料,年o月开始的一年内,华北军区四十多万军队,逃亡了两万多人。这么一比,哪怕考虑到古代资料的数字错漏,明军的逃亡率也相当吓人了。
“这种士气,也很难学来吧。”
脱欢评价道。
“是的。说明军户的待遇还是挺不错的,但只靠待遇,估计也是不够的。”
郭康点点头:“那会儿明军还在北伐呢。顶着远征带来的损耗,还能达到这个水平,这种士气,实在是有点离谱了。也不知道大元怎么他们了,把人都给激成这样了……”
“不过也确实,这个士气,我们这边是真的不好学。”
他无奈道:“汉人记仇。地中海世界的人,就普遍不太行了,得反复教育,可能才能好一点。”
“记仇?有这么重要么?”
朱文奎不解道。
“当然重要了,你太习以为常了,所以不当回事。”
郭康说:“记仇算是挺奢侈的习俗了。绝大部分人,什么历史都记不住的,连记得仇恨的前提都没有。而且,就算小部分有历史的,也没有这个条件去记仇啊。”
“有了仇恨,就等于不断折磨自己。除非完成复仇,否则大家都很难安生。所以,和你的直觉相反,放下仇恨,不要继续给自己施压,躲避掉复仇的职责,才是大部分人的本能。”
“何况,复仇也得有这个实力才行。要是太弱小,那么有记仇的传统,反而是个坏事。因为这样很容易就会进一步得罪仇人,被人灭掉,其实是不利于生存的。所以,仇恨反而是强者专有的特质了。”
“有了这些条件之后,记仇就是个巨大优势了。仇恨带来的激励效果,是其他情感都难以比拟的,岳家军、明军,恐怕都少不了这方面的情绪作为动力。而复仇的威慑,也会让其他潜在敌人好好想想自己会付出的代价,反而可以保证更稳定的和平环境。”
“所以说,这个看起来普通的情感,其实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。就看谁能把它用好了。”
他确信地说。
喜欢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请大家收藏:dududu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