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瞻基:“………”
好吧,他的推算确实偏差太大。
这就是大明人口明显异常之处。
一个人一年最多也就五斤盐,算上牲畜,人均顶多十斤盐。
换句话说,如果大明真只有五千万人口,不算私盐的话,五万万斤盐就已足够。
然而,大明每年出产十万万千克食盐,朝廷管控之下盐价居高不下,竟还有人吃不到盐。
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便是:这些多出来的盐到底去了哪里?
朱瞻基一边在心中默默记录这些问题,一边接着计算:“暂且就按十万万千克来算,还不算那些私盐。
每千克新盐定价五十文,那么总价值就是五千两百万两白银。”
“刨除各类成本后,每千克盐的纯利约为四十文,也就是说,这十万万千克新盐带来的利润可达四千两百万两银子。”
朱高炽听朱瞻基随口说出的一连串数字,便把这些数字悉数抄录在一张白纸上,随后递给夏原吉。
夏原吉看过之后,皱眉沉思。
他想得更深,十万万千克盐,售价五十文,所得利润竟超过四千两百万两银子。
可朝廷以往的盐价更高,获利却仅有一千多万两银子。
看到这个数字,夏原吉险些把自己的胡须扯下一撮,恨恨地咒骂了一句:“奸商!”
朱瞻基距离他不远,听见这老头反复指责奸商,便明白他在推卸责任。
朝廷盐税收入如此之低,谁知道里面藏了多少猫腻。
盐商虽然确实赚得盆满钵满,但仅从纪纲一人便可看出,这其中绝不仅仅是商人独占利益。
若要将这些人逐一揪出,别说是否可行。
朱瞻基估计,即便成功,朱棣也可能干预阻止。
毕竟里面绝对有不少是朱棣登基的功臣。
将事情摆在明面上,谁都难堪。
这也是夏原吉不断称其为奸商的原因。
这个时代,自太祖起,商人地位本就低下,出了事,不管是否与商人有关,他们总是最好的替罪羊。
杀一些商人,官府充实了国库,皇帝也能有更多军费。
简直是一箭三雕!
朱瞻基听完夏原吉的话,只是轻蔑一笑,并未开口。
道理他虽明白,但他也不想为商人辩解,毕竟大明的商人,大家都懂的。
杀掉一批不会错,尤其是晋商之类。
不过夏原吉若要找商人麻烦,朱瞻基并不干预,但他决定利用新盐彻底将大明盐业与皇室绑定在一起。
于是朱瞻基望了夏原吉一眼,说道:“这四千万的收益中,两千万作为盐税归户部。”
夏原吉稍作估算,便点头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