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峨的翰林院前,一甲三鼎甲正受着众人艳羡的注目。
状元徐子建一袭绯色官服立于丹墀之上,十六岁的少年身量未足,眉宇间却已凝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
吏部尚书文彦博手持象牙笏板,目光掠过这个连中三元的奇才,不禁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初入仕途时的模样。
"
翰林编修章惇,领旨——"
随着黄门侍郎的宣召声,位列榜眼的青年趋步上前。
那双鹰隼般的眸子扫过徐子建时,暗涌的忌惮被恰到好处地掩在低垂的眼帘之下。
榜眼章惇面容冷峻,他身着崭新的官服,被授官为翰林编修。
探花徐坤则风度翩翩,温文尔雅,一袭青衫更显其书生气质,同样被授予了翰林编修之职。
“章兄,今日我们同被授予翰林编修,日后定要相互扶持。”
徐坤微笑着对章惇说道。
章惇微微点头,“那是自然,只是那状元徐子建,授官之事恐怕不简单。”
苏辙、窦卞、罗恺、程颢、程颐、张载、王邵等殿试前十名的二甲进士,他们成绩优秀、文采出众,成功入选翰林院为庶吉士。
这庶吉士的身份可不简单,一旦拥有,便意味着成为了京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一般来说,三甲进士获得同进士身份后,若是没有特殊关系,便需要在汴京排队等候选官,最长的甚至要等候三年之久。
而庶吉士则无需如此漫长的等待,只要有官职空缺,他们便能立马顶上,就如同拥有了一个通道。
而且,在考核期过后,他们还能够进入翰林院任职。
翰林院可是朝廷重点培养官员的机构,大部分能够担任宰相的官员都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,因此,翰林院又被称为“宰相摇篮”
。
翰林院二进院的槐荫下,苏辙正与程氏兄弟研读《周官新义》。
庶吉士的墨绿官服衬得这群青年愈清贵,他们都知道,此刻捧在手中的不仅是典籍,更是通往宰执之路的钥匙。
至于其他二甲、三甲进士,大部分会被吏部外放为知县或者六部主事。
徐子建的岳父盛宏,当年考上进士后,被外放州县做官,历经十多年的艰辛,尝尽了官场的酸甜苦辣,才调回汴京担任从六品的尚书台任。
而且,这还是在盛宏有才能、有关系的情况下。
由此可见,大周普通官员的升迁度是何等缓慢。
徐子建的表姐夫刘庆,没啥背景,只能从知县或者县丞慢慢熬起,此次被授官为阳谷县令。
曾诚因为有曾家的关系在,被授官为鸿胪寺承。
“唉,像我这般无背景之人,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了。”
刘庆无奈地叹息道。
刘庆虽然对于无法留在汴京有些不甘心,不过能在济州任职也算是值得庆幸了。
“有机会就好,只要努力,总会有出头之日。”
曾诚安慰道。
而苏轼,因为殿试最后一名的缘故,根本不考虑参加此次选官,他正专心准备几个月后的制科考试。
“殿试名次又如何,制科考试才是我证明自己的舞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