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后的骆宾王为了谋生,凭借其才学被道王李元庆招为幕僚。李元庆当时王府中官吏众多,骆宾王在这里并没有受到重视,白白耗费了三年的光阴。
后来,朝廷诏令各地举荐人才,李元庆让骆宾王陈述自己的才能,这本是他上进的一个极好机遇。然而,李元庆显然没有识人之明。
骆宾王志向高洁,不屑于自我吹嘘,于是他给李元庆上了一封离别信,说自己才疏学浅,不值得吹嘘,之后便离开了李元庆。
麟德二年(665年),唐高宗李治准备到泰山封禅,当地的各界名流推荐骆宾王写了一篇《请陪封山表》。这篇文章写得出神入化,马屁拍得不着痕迹,唐高宗李治看后龙颜大悦。
在了解到骆宾王还是一个编外人员后,当即降旨封他为从九品的奉礼郎。虽然奉礼郎是个小小的闲职,他也还是做不长。
不久,他因故被贬,从军西域。过了两三年,他才从塞外返回,之后仕途坎坷,一直担任的都是些掌管文书工作的九品芝麻官。
直到乾封元年(666年),凭着资历,骆宾王终于升迁,随从七品的侍御史。此时的他已经年近4o。
好景不长,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因不满武则天干政弄权,不断上书谏言,致使他丢官罢职,身陷牢狱之灾。
骆宾王悲愤之余写出了着名的《在狱咏蝉》,其中有一句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”
,高亢激越却不持久,蕴含着他之后悲剧般的命运。
公元679年秋,骆宾王遇赦出狱。这一次,他喊出了骄傲不屈、悲愤、无奈等不平之声。从此,他大多时间流落江湖,混迹民间,逐渐远离官场。
他奔赴幽州一带,在河北易县境内写下了《于易水送人》:“此地别燕丹,壮士冲冠。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。”
寥寥2o字,壮志豪情激荡风云之气,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,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。他
也曾弃官游广陵,作诗明志:“宝剑思存楚,金椎许报韩。”
骆宾王的人生如同崔珏的诗中所写:“虚浮凌云万丈才,一生金宝未曾开。”
公元684年,武则天废中宗。9月,徐敬业自称“匡复府大将军”
,在扬州起兵。不满武则天的骆宾王以极大热情投身这场短暂的造反运动中,为徐敬业起草了千古奇文《讨武曌檄》。
此文激昂慷慨,沉郁顿挫,其中“请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”
尤为后人所传颂。武则天读后也大加赞叹,宰相感叹:“如此贤才没有被朝廷所用,这是宰相的过失。”
后来,曾国藩在读此文后也盛赞:“一直胜过千军万马。”
然而,声势浩大的反武大军仅仅延续了4个月,徐敬业兵败,骆宾王被迫逃亡,不知所终,成为有唐以来着名的尘封一案。
纵观骆宾王的一生,有过少年神童的高光时刻,有过浪荡不羁、赢得民心的荒唐时光,有过跻身初唐四杰行列的傲娇随缘,也有过郁郁不得志的灰暗生涯,更有长虹凌空、《讨武曌檄》文的奋起一击。
而“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”
,正是对他无比契合的评价。
【史书上最强书生,张巡究竟是吃人屠夫,还是千古名将?#历史#小知识#安史之乱】
他生前吃人,死后却被封神,民族英雄文天祥更将其视为偶像。他为了挽救大唐,以死报国,称得上千古忠臣的楷模;
然而,他弹尽粮绝,却将百姓当作军粮,又被人骂为“吃人屠夫”
。他就是安史之乱中的孤勇者、名将张巡。
说起文天祥,他可谓是很多人的偶像。一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
,写尽了他坎坷的人生命运以及对家国的悲恨,更是对他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真实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