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一眼就看中了当时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。刘文静认为李渊出身显贵,且胸怀大志,便与其结交。
此外,他对李渊次子李世民也非常赞赏,认为常被排挤的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,其豁达大度、神武雄豪,是汉高祖、光武帝一类的人物,年纪虽轻,却是天纵之才。
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,相较之下,也能看出刘文静的识人之明。
后来,刘文静因与瓦岗军领李密有亲戚关系,被牵连入狱。也正是这次牢狱之灾,让他与李世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在刘文静入狱后,李世民认为他可以共谋大事,便去狱中探望,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。
这一场面有点像刘备三顾茅庐、问计天下的味道。根据《旧唐书》的记载,刘文静颇有试探的意味,对李世民说:“天下大乱,除非有商汤、周武王、汉高祖、汉光武帝那样的才干,否则不能平定天下。”
李世民则回答:“您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种人?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。”
这话大有一种“舍我其谁”
的味道。
由此可见,李世民是一个富有野心和大志的人,其夺权之心绝非始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。所以,关于太子之位的兄弟相残,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。
而说到刘文静的试探,其实也是为了全心结交李世民。刘文静深知李世民有谋反的打算,于是提出了着名的“狱中对策”
。不少史学家认为,这份对策堪比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。
之后,刘文静给李世民分析局势,说:“现在李密的瓦岗军正在围困洛阳,皇帝跑到江都去了,各路人马加起来多如牛毛,就差一个真命天子来驾驭了。
现在躲避盗贼的太原百姓都入了晋阳城,我在此做了数年县令,一旦举起大旗号召,可得十万雄兵。眼下你父亲手里就有大兵数万,你们如能举旗,民众必响应。
进取入关,号令天下,不到半年必成大业。”
李世民听完后,更加坚定了反隋的决心。而这次牢房会晤之后,刘文静也成为了李世民的绝对心腹。
公元617年,李渊与刘文静在晋阳起兵反隋,史称“晋阳起兵”
。
关于晋阳起义,根据《大唐起居注》和《两唐书》的记载,对于李渊和李世民谁是谋有着不同的说法,但无论怎样,刘文静作为太原举兵预谋阶段的核心人物是毋庸置疑的。
在李唐创业的过程中,刘文静作为元从功臣,身兼谋士、外交官、将领多个角色,可谓居功至伟。
在举兵起事之前,李渊曾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。当时隋炀帝虽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,但对他并不放心,所以派王威、高君雅二人作为副将监视他。而李渊想要起兵,先就要铲除他们。于是,刘文静担负起了这个职责,设计处死了二人。
此外,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,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,只图据地自保,或是瞻前顾后,犹豫不决。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无疑是成功的关键所在。
对此,刘文静把自己的狱中对策细化,制定了“进取入关、号令天下”
的战略。李渊根据这个战略,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,以开创基业、取代隋朝为目标,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执行。
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,开设大将军府,刘文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,裴寂担任大将军府长史。
刘文静敏锐地指出,李渊的军事行动虽然浩大,但北方的突厥却是心腹之患。因此,他主动请求前往突厥,为李渊解决这个麻烦。
到达突厥之后,刘文静靠着三寸不烂之舌,成功说服始毕可汗与李渊合作。
他既解决了李渊老巢晋阳的后顾之忧,又带回了2ooo匹战马和数百名突厥骑兵,可谓功德圆满。